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

点击数:196 | 发布时间:2025-08-06 | 来源:www.bingzhei.com

    引 言

    认知语言学打造“体验哲学”基础上,G.Lakoff、M.Johnson、R.Langacker 等学者打造了系统的认知语言学理论。它从人类的认知能力出发,讲解了范畴化(categorization)、原型理论(prototype)、隐喻(metaphor)、意象图式(imageschema)等认知定义与语言的关系,对于对外汉语教学非常有借鉴意义。然而,从中国期刊网(CNKI)来看,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引进和综述方面,而“认知与教学”方面的论文不足20%。

    1、范畴理论启示

    范畴化定义是认知语言学中的要紧内容,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法,是人类对世界上的事物分门别类、使之定义化的能力。

    Berlin 提出了原型理论,说明范畴内各成员之间具备家族相似性(family re百度竞价推广blance)。

    范畴会由于不一样的民族、文化等原因而不同,第二语言习得需要知道另外一种语言的范畴化。如: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汉语量词有困难,常常会出现“一个天”、“一个年”这种的偏误,这是由于学习者母语中没该语法范畴。

    (一)要看重基本层次范畴语言点的习得

    Brown等学者把范畴分为三个主要层次,分别是:上位层次范畴、基本层次范畴、下位层次范畴。其中基本层次范畴具备心理上的易辩性,大家能最快辨别。

    如:第二语言习得者先掌握说“香蕉、苹果”等具体名词,然后才掌握“水果”这一上位层次范畴词;先掌握“猫、狗” 等词,然后学习上位范畴词“哺乳动物”和下位范畴词“波斯猫、狮子狗”。

    第二语言习得者以基本层次范畴语言点为切入点,向上扩展为上位范畴,向下扩展为下位范畴,并能通过定义隐喻和转喻进步出其他抽象的范畴,从而能非常不错地理解目的语中的抽象定义。

    如第二语言学习者第一掌握表示深浅的“深”,后来才能了解诗句“城春草木深”、“庭院深深深几许”的“深”。

    (二)以原型意义为中心

    原型是定义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,教师要借助原型来引导学生去认知新语言点。

    如“美好”一词,与“漂亮”、“优美”等共有“美”这个语素,它们的意义也都基于“美”这一原型延伸开来。

    教师在解说词语时,可同时列举几个形近的常用词,教学生辨析它们的语义联系、语义差异,指出它们的一同语素,减轻了记忆负担。

    (三)比较目的语和母语范畴

    两民族对范畴的认知方法不同,因此,两种语言中的词语还有很多差异,容易见到的如:

    Brother――汉语的哥哥、弟弟

    Uncle――舅舅、伯伯、叔叔等

    以上现象称为“词语空缺”(lexical gap),两语言运用范畴字词来构词时差异有时会非常大,如:汉语中的:鱼 带鱼 鲨鱼,对应英语是:fish hairtail shark。这个例子说明汉语大多使用定中构词法(如x鱼),因此“鱼”这个基本层次的词就会常常被用到,认识到这个规律,对外汉语教师教课时,就能先安排学生学习像“鱼”这种的基本层次范畴的词,再教授“定中”这一语法,然后就能构成一系列不一样的词汇了,如此大大提升了习得的效率。

    2、定义转喻、定义隐喻理论的启示

    定义范畴是由语言符号来体现的,但有限的语言符号如何才能表达无限的新定义?这就需要借用定义隐喻、转喻。隐喻、转喻不仅局限于修辞学,而是大家对抽象范畴进行定义化的认知工具。大家依靠熟知的定义及其语言表达,把源域(source domain)投射到目的域(target domain),于是就构成了隐喻、转喻。

    (一)注意目的语与母语的隐喻文化差异

    隐喻具备常见性,可以说是“人类赖以存活的”,汉语、英语中有不少一样的隐喻,如:

    1、“时间就是资金”(time is money)

    2、“生命是旅游”(life is a journey)

    转喻涉及“凸显”和“接近”关系,一般用事物容易被理解和感知的部分去代替事物本身,如:

    1、水手(hands)

    2、Heart――sweet heart、心――甜心、心肝

    这类是对外汉语教学要借助的资源,孙德金(2006)指出“是共知范畴的不教”,采取“零教学”方案。

    对于汉语不同于其母语的部分,学习者会不自觉用母语的成分去替代第二语言相近的成分,这个时候要防止“负迁移”的发生。

    英汉语言中都有用动物隐喻的例子,但却存在差异,如:汉语中“龙”是高贵吉祥的象征,“龙凤呈祥”、“龙的传人”等等;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则觉得“dragon”是邪恶的化身,如“real dragon shrew”(泼妇);汉语中“猫头鹰”是不吉的象征,而英语学习者则多把“owl”看作是聪明者的代表,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熟知目的语的隐喻机制非常重要。

    (二)隐喻能力的培养

    以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侧重的是语言的交际能力,而对“隐喻能力”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,学生一般是死记硬背,成效差强人意。因此,目前需要从认知的角度讲解语言现象、知道隐喻和转喻、知道第二语言的认知过程。

   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中高级阶段会学习更高层次、抽象的语言范畴,要理解抽象的定义域,隐喻、转喻是非常不错的认知方法。

    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培养学生隐喻能力:

    1、多读诗歌 诗歌的生命是隐喻,俗话说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”,第二语言习得者要通过多读中文诗歌及文学作品,对隐喻能力的培养至关要紧。

    2、教师运用隐喻讲解多义词

    汉语里多义词大多通过隐喻机制形成,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提的问题,大家觉得非常不错理解,但却讲解不了,这样的情况常常发生,这个时候就能借用隐喻理论。

    如“松花江”与“松花蛋”中的“松花”的讲解,“八宝山”和“八宝粥”中的“八宝”如何讲解,“拦路虎”可以讲解为“拦+路虎”,也可以理解为惯用语“拦路+虎”。

    3、象似性启示

    语言的“象似性”是说语言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之间对应,并不是巧合,有着非任意的、理据性的一面。象似性是对索绪尔“任意性”的革命,它觉得语法是对人类认识过程、思维的真实模拟。在对外国人的教学中,英美国家的学生总会将地址状语、时间状语放在句尾,这是遭到本族语言顺序的干扰,这种现象被叫做过度泛化,如:

    “我把饺子吃在五道口”

    还有不同语言之间存在不一样的文化规约拟象原则:英语是right and left,以右为尊;中文则是“左右”,以左为尊。

    4、意象图式启示

    Johnson在《心中之身》中提出了意象图式,图式来自人本身与外面互动的感觉、体验。容易见到的有容器、路径、连接、上―下、前―后、部分―整体、中心―边缘。

    意象图式概括了不同物体、事件的特征,能够帮助理解抽象定义。如“人脸”这一意象,千人千面,但其意象图式是由代表脸、双眼、鼻子和嘴巴的几条线组成,比较简单。

    意象图式理论有哪些用途,主要有:说明语义进步、量词教学、讲解同义句式。

    结 语

    认知语言学讲解了结构主义、形式主义不好讲解的问题,将研究上升到认知的高度,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条中间路径,对于对外汉语教学非常有指导意义,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积极运用。

  • THE END

    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,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。

专业院校

返回顶部

Copyright©2018-2024 国家人事网(https://www.zbxggc.com/)
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-1

  • 国家人事网微博

  • 国家人事网

首页

财经

建筑

医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