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青海都兰县民族完全中学 才项卓玛
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、说、读、写能力。听说是基础,读写是目的,是根本。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成缺的要紧部分,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要紧一环。语文老师的一个要紧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,提升写作能力。下面议谈我在小学作文教字中的做法:
1、巧引妙渗
《语文教学大纲》中说:“小学生作文就是训练把自己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想到的内容或亲身历程的事情,用适合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。”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动脑、动手能力差,还不了解有意识地去看、去听、去想,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,去渗透。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察看、剖析周围的人、事、物。结合实质教学初中生的常识反馈的状况,准时地适合地渗透一些新常识。譬如:我在小学二年级教学以树的名字归类识字这一课时,渗透了连句成段、连段成篇的常识。学完课中的字词,我提出下列问题:“咱们这儿都有什么树?”“什么树最容易见到?”“那些容易见到的树各是什么样?(干、枝、花、果等如何?)“它们各自的成长特征如何?(什么时间发芽、开花、结果……)”让学生借助课余时间去看、去想、去问、去听,然后回到课堂上再说。没想到,学生们说出了很多生动的句子,譬如:“杨树长着很多只大双眼,天天都在看着大家呢?”“杨花像一条条毛毛虫,一撮一撮地挂在树上。”“杨叶像五指并拢的手掌,片片向上。”……就如此学生一一回答了上列问题。我听后特别高兴,又开心地引导他们把这类问题连起来讲一说。“刚刚咱们说的话是介绍什么的?”学生齐声回答:“是介绍有关树的常识。”抓住机会,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小结:“同学们,你们真棒!你们已经会作文章了。刚刚你们说的话就是一篇介绍树的常识的好文章。回答前两个问题的话是一个自然段,回答后两个问题中每种树的样子、成长特征的话分别是一个自然段,把这类话连起来,就是一篇文章。这就是说,把几个意思有关的句子按顺序连起来就是段话;把几个意思有关的段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。你们写作文时可不要忘记呀。”同学们个个点头。
2、有话可写
有的学生很怕写作文,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。何故?生曰:“无话可写。”针对这一状况,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写作的素材。生活是作文的源泉,捕捉材料则是写好文章的要紧一环。要引导学生去细致地察看生活、认识生活、剖析生活,掌握在日常捕捉材料。如:
(1)班会课是捕提材料的一个窗口。老师批评了哪个,表彰了哪个,这类内容都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写成不同性质的文章。
(2)每周一升旗时校长总结一周状况时所讲的话要应注意听讲,讲话的内容是小练笔的好素材。
(3)家庭日常的一些变化,如生活条件、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变化等。
(4)和周围人交往时,对这类人的怎么看或从这类人口中获悉的一些事情,都是写作的素材。
(5)学了一篇文章后我们的感受与想对主人公说的话等等。
学生积累了很多写作的材料之后,自然会有感而发,再加上适合的指导,学生就能写出具备真情实感而不是空洞、无病呻吟的文章了。
3、起好题目
一篇文章的题目起得好,会给文章大增光彩,就如一部电影剧名起得好,就能吸引观众,就能喧传观众,就能给这出剧目以强大的生命力,因此,命题是一门艺术。就拿2000年高考考试的命题来讲吧,作文给出的题材是“诚信”,很多考生就干脆都以“诚信”作为了文章的题目,千篇一律,怎能引起考官兴趣?而有的同学就在命题上下了功夫,如:《7-1=0》、《诚信·生活》……一看题目便叫人耳目一新。
依据小学生理解能力差,想象力丰富的特征,作文时不只要需要明确,还要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,让学生自己为我们的文章取名,有意识地去训练学生的命题能力。即在每节非命题作文时,抽出肯定的时间,以小组为单位在班里进行命题比赛。
“万事开头难”,设想一个拿着笔不了解写什么题目的学生,他如何会写出好的文章来呢?事实证明,只有名字起好了,学生才能由此而产生联想,从而进入构思,写出内容丰富,具备真情实感的文章来。
毛泽东说过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,内因是变化的依据,外因通过内因而起用途。”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我们的外因用途促进学生的内因发生变化。练习学生获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,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要以学生为主体,扎扎实实的练习中下功夫,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。
期刊介绍
书名:中小学教育
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
主办:中国人民大学
编辑出版:中小学教育编辑部
周期:月刊
语种:中文
印刷:北京天河印刷厂
发行:北京报刊发行局
国际统一刊号:ISSN1001-2982
国内统一标准刊号:CN11-4299/G4
中国期刊网网站收录期刊 龙源国际期刊网全文网站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网站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网站收录期刊 论文网网站收录期刊